“來來來,先坐下喝杯茶,消消氣?!苯?,在杭州余杭徑山鎮一處“共享茶寮”里,網格員小周端著青瓷茶盞,熱情招呼兩名爭得面紅耳赤的村民。因宅基地邊界問題爭執不下的兩人,在氤氳茶香中漸漸平復心情。茶湯翻涌間,心結悄然松動,一樁眼看要升級的鄰里糾紛,在杯盞交錯的茶敘中悄然化解。
作為“茶圣”陸羽著經之地,徑山鎮深挖千年禪茶文化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的精神內核,將“以茶待客、以茶會友、以茶睦鄰”的傳統智慧融入矛盾調解實踐,探索出一條“茶韻潤心、茶理解紛”的善治之路。
圍繞矛盾糾紛“預防—調解—根治”全流程,徑山鎮的“茶調解”機制,也分為三個環節展開。
前端“茶香化苗”,網格員、村干部在日常巡查中發現矛盾苗頭后,第一時間引導當事人到村口的“茶湯議事點”或者村內的“共享茶寮”小坐。暖光茶臺,茶香裊裊,瞬間軟化了對立情緒。在茶藝師輕聲引導與村干部耐心勸解下,品茗間雙方冷靜下來,熱茶未涼,微瀾已平。
中端“茶敘解紛”針對升級的復雜矛盾,由茶藝師、調解員等組成“茶敘調解研判會商組”,各展所長:茶藝師以沖泡儀式營造平和氛圍,調解員厘清法理權責。
最后的“茶約固本”,則是將“茶湯議事”中凝聚的共識轉化為村規民約,把柔性調解成果固化為剛性制度,從根源上減少矛盾復發。
作為徑山寺景區搬遷安置社區的禪茶新村,曾因庭院雜物堆放、車輛亂停等問題頻發糾紛。徑山村黨委以“茶湯議事”為紐帶,組織60余位戶主代表、職能部門負責人等圍坐茶席。經過三輪協商,最終制定了涵蓋公共衛生、公共空間管理等條款的“禪村公約”,讓新村管理有了“茶香味的規矩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徑山鎮還創新推出了“茶多分”善治積分體系,圍繞村容村貌、鄰里關系、矛盾調解等設置50項細則,明確“加分項”和“扣分項”。比如,主動參與調解的村民可獲積分,引發矛盾的則扣減積分。積分可在村內超市兌換生活用品,或在“茶寮”免費品茗。“現在誰家有矛盾,大家都搶著當‘和事佬’,還能攢積分換壺好茶!”村民老王笑著說。
這盞浸潤千年禪意的茶,烹煮出了基層治理現代化暖意和芬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