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14日,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,代省長劉捷作政府工作報告。在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要求時,一句“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干好難而正確的事”,引發在場代表委員強烈共鳴。
“國際貿易形勢變化,帶來太多不確定性,但我們還是堅定地選擇‘走出去’,增強全球競爭力”“企業搞科技創新,需要長期持續投入,雖有壓力,但破內卷,唯有創新”……會場內外,代表委員們熱議著他們眼中“難而正確的事”。
什么是“難而正確的事”?筆者理解,就是在推進中面臨較大挑戰,一旦成功便可形成巨大比較優勢、競爭優勢的事。比如科技創新、發展新質生產力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,都不是容易的事,都有許多堵點難點需要攻克,但一旦“越過山丘”,便會如鯉魚躍龍門,打開一片新天地,進入一種新境界。這不僅對企業發展很重要,對國家、地區發展亦不可或缺。
過去一年,中國經濟復蘇成績可圈可點,但難也是真難。對于浙江來說,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毫不諱言,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。比如,消費回暖不快,民間投資活力偏弱,社會預期和信心不足,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,創新發展能力還不強,就業、教育、醫療、“一老一小”等民生領域仍有不少短板……
但困難面前,我們沒有選擇躺平的權利,因為背后是“經濟大省要挑大梁”的責任擔當,是萬千企業獲得更好發展、萬千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期盼。因此,拿出“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”的勇氣,選擇做難而正確的事,便是“自古華山一條路”。仔細想想,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11方面重點工作,每一項都不是容易的,但又都是為破解高質量發展新的“成長的煩惱”不得不做的。新的一年,唯有錨定這些“難而正確的事”,才能讓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強、共同富裕先行成色更足、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。
干好難而正確的事,須懷揣長期主義者的堅定,遏制“一蹴而就”“畢其功于一役”的沖動。比如發展新質生產力,就必須堅持因地制宜,立足省情實際、實事求是,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,絕不能搞大呼隆、一哄而起、好高騖遠、貪大求洋。也因此,干好難而正確的事,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,涵養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胸懷,砥礪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擔當,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、一任接著一任干,迎面而來的,必將是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的無限風光。